(资料图片)

原标题:善于挖掘官兵身边的教育“富矿”

一天晚上,我在查哨时发现连队大门坏了,无法关严,只要有风,门就会来回晃动。我询问执勤战士有没有报修,他说不太清楚。听了他的回答,联系近期官兵们的一些表现,我觉得大家没有真正树立起主人翁意识,把连队当成自己的家。

恰逢旅里开展“建旅兴旅,以连为家”活动,于是我把本月自主教育的主题定为“以连为家”,希望通过教育立起鲜明导向,引导官兵增强认同感、归属感,激发工作主动性。为此,我特意找了几份精品教案作参考,还搜集了不少先进典型案例,用心制作课件。

然而,授课效果并不尽如人意。课堂上,大家对这个主题似乎不感兴趣,开讲不到10分钟就有人打起了瞌睡,以至于我提到连队大门时,仍没有引起多大的触动。

“昨天那堂课形式挺好,就是离我有点远”“故事都挺感人,但跟我们好像关系不大”……一天,洗漱时听到官兵几句闲聊,我马上意识到了问题所在——虽说授课时所举的案例都与主题相契合,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连队实际相去甚远,官兵很难产生共鸣。

“其实我们身边有不少热爱连队的人和事。”议教会上,一名老班长的话带给我启示:搞教育,要善于挖掘官兵身边的“富矿”,大家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学得来的榜样更容易被认可和接受。想通了这一点,我立刻安排骨干收集连队官兵立足岗位、默默奉献的故事。一天后,手捧大量鲜活素材,我在修改教案时感觉思路格外清晰,就连键盘的敲击声好像都变得悦耳起来。

驻训时炊事班班长利用空闲时间为大家制作可口夜餐食品、即将离队的技师精心撰写数万字工作经验……第二天的教育课堂上,每名官兵都听得津津有味,有的听到案例中有自己熟悉的战友时,还主动发言补充,讲述自己的感悟,课堂氛围十分活跃热烈。

这堂沾满“泥土”的教育课获得连队官兵的一致好评,我也在课后看见了大家的实际变化——周末,几名官兵利用空闲时间认真检修连队公共物资,而那扇无法关严的连队大门,不知何时已经被修好了。

(李召鹏、王 宇、本报特约通讯员付君臣整理)(第80集团军某旅某连指导员 常皓博)

关键词: